馆藏新书推荐第十二期

作者:wl 时间:2024-10-16 点击数:

 阿纳姆地发现的这些画作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那就是人类的好奇心的产生是多么的原始而天然。好奇心驱使着人类去探索与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这成为人类诸多伟大成就的基石,无论是对地球还是对太空的探究,连科学本身也是因好奇而产生。

——胡安·贝拉斯科

馆藏新书推荐

01

《视觉大爆炸》  

作者:[]胡安·贝拉斯科 & []塞缪尔·贝拉斯科

译者:王天艺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推荐理由:剖面图也许是展现我们好奇心的最佳方式之一。面对不同的物体,这种图像探求并追问事物的内在肌理或是万物运转的秘密:人体如何成为世界上最能干的机器?亚马逊热带雨林中的一棵树可以养活多少种动物?夜半时分,香港九龙城寨里的每一个房间都在发生什么?深海幽暗,如何操控儒勒,凡尔纳《海底两万里》中的“鹦鹉螺号”?《视觉大爆炸》中收录的剖面图可谓包罗万象。从文艺复兴时期神秘主义科学家阿塔纳修斯:基歇尔(AthanasiusKircher)所作的版画,到当今最前沿的三维成像技术,均在讨论之列

 

 


“一图胜千言”, 这本由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前艺术总监编写的《视觉大爆炸》展示了信息图在视觉叙事方面最为迷人和微妙的创作技艺。信息图设计作为一门艺术,现已演绎成高效传达信息的载体,各种形式的剖面图不但激发信息图表设计师、插画家,以及编辑的灵感,还将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奇妙体验让我们窥探到事物更多的内部奥秘,从而更好地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

在澳大利亚北领地(Northern Territory)的阿纳姆地( Arnhem Land )西部分布着许多洞穴,其中布满了史前原住民艺术品。这些古老绘画的创作时间可上溯至28000年前,它们以高度抽象化的线条描绘了人类与动物。同时,脊柱、肋骨、脏器、肌肉等内部的解剖结构亦跃然画面之上,因而这批画作常常被称作“X光风格”绘画。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它们便是历史上最早的剖面图

剖面图也许是展现我们好奇心的最佳方式之一。面对不同的物体,这种图像探求并追问“它里面有什么”“它的内部运作机制是什么样的”等问题。这本书可谓形形色色剖面图的荟萃之作。剖面图所涵盖的范畴极广,从文艺复兴时期神秘主义科学家阿塔纳修斯·基歇尔所作的版画,到当今最前沿的三维成像技术,均在讨论之列。

02

《百年孤独》

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范晔

南海出版公司

推荐理由:《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

 

 

作者简介: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ia Márquez),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1948年进入报界。五十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1967年出版《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14年4月17日在墨西哥病逝。

译者简介:范晔,西班牙语文学博士,任教于北京大学西葡语系。译有《致未来的诗人》等西班牙和拉美文学作品数种。著有随笔集《诗人的迟缓》。


03

《檀香刑》

 

主编:莫言  

浙江文艺出版社

推荐理由:莫言是一位诗人,一位撕碎程式化的宣传海报,把个人从湮没无名的芸芸大众之中提升起来的诗人。借助嘲笑和讥讽,莫言不仅抨击历史及其谎言,也鞭挞社会贫困与政治伪善。他以嬉笑怒骂的笔调、不加掩饰的酣畅淋漓,揭示了人类生活最为浊暗的种种侧面,并在有意无意中寻得具有强烈象征蕴含的纷繁意象。

莫言的想象飞越于整个人类的存在状态之上……他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无真相、无常识,亦无同情的世界,是一个人们胆大妄为、孤立无助、荒诞不经的世界。

比起众多追随拉伯雷和斯威夫特——在我们的时代,追随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家,莫言的世界更加趣味横生,也更为惊骇人心。

“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里,批评了那些冷漠无情的看客,侧面也表现了受刑人的表演心理。我是在他的这个主题上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时刻,扮演着施刑人、受刑人或者是观刑人的角色。”

 

 《檀香刑》是莫言在二十世纪最后一年,恢复作家的“说书人”身份,创作完成的一部“真正民族化的小说”,荣获首届“二十一世纪鼎钧文学奖”等奖项。作者采用神奇的叙述结构,汲取民间说唱艺术之精髓,凭借出神入化的文学语言和惊天动地的故事传奇,将小说打造成为可以用耳朵阅读的戏剧化作品。

 

 

04

《凝视三星堆——四川考古新发现》 

主编:焦天龙、王圣雨

上海书画出版社

推荐理由:三星堆考古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毋雷置疑的。1986 年四川三星堆遗址两个祭祀坑出土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器物,引起世界关注。2019 年至2020年,又有六个祭祀坊被发现,经过连续两年多的发掘,出士了超过一万件重要文物次让这一长江上游地区青铜时代文明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三星堆考古发现不仅改写了学术界关于古蜀地区早期文明发展进程的认识,也揭示了长江上游与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早期文明的紧密联系,有助于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工作,增加公众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以至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认识。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联同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举办“凝视三星堆--四川考古新发现”特别展览。该展览为中外观众带来 120 件造型奇特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金器及陶器,其中接近一半的展品为2020 2022 年间三星堆遗址的最新出土文物,大部分更是首次在四川省外展出。

三星堆文化的形成过程,是认识三星堆文明的关键之一。最新的测年数据表明,三星堆文化的年代范围在距今2,9003,800年左右(详见本书雷雨的文章,页19 27)。与中原和长江中下游同时代的文化相比,这个年代范围正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原和长江流域社会和文化大变革的时期。如果以中原的年代框架来定义,年代范围为夏代晚期至西周早期。三星堆文化的出现和变迁,与这个时代的大环境密切相连。

 

“凝视三星堆--四川考古新发现”从三星堆出土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眼睛的意象出发,创新地结合艺术史理论中“凝视”的概念,邀请观众与三千年前的器物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视觉对话。展览通过四个单元,分别呈现三星堆的艺术世界、城市生活、精神信仰和来龙去脉。

 

 

 

 

这本与展览同名的图录由联合策展人焦天龙首席研究员和王圣雨助理研究员策划主编,由多位本馆研究员参与撰写有关内容,并邀请了来自四川和世界其他地区相关学者,从考古、艺术史、思想观念、理论和科技研究等方面对三星堆文明展开探讨,是首部详组及系统介绍三星堆最新考古发现的学术图录。 

 

05

《艺术与视知觉》

作者:鲁道夫·阿恩海姆 

译者:滕守尧

四川人民出版社 

推荐理由:本书是经过全新修订后的新版本。相比于其他类型的作者,这种大幅度改动对于那些从事教师职业的作者来说更为自然。因为教师每年都会获得新的机会去澄清自己的观念,使之更加明晰;去删除多余的废话,使之更加紧凑;去增加新的资料和新的洞见使之更加丰富;去改进章节排列,使之更加好读。总之,一个教师因为每天面对学生,其著作会时时得到学生的反馈,因而更容易修正自己著作中的错误和不足。

本书于第一次出版时,以极快的速度写成。此书出版后之所以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和喜爱,也许与这种泉思涌动状态下的自动的写作方式有关,这样一种写作方式对于一种系统的理论阐述来说,是相当不凡的。

 当然,这样一种写作方式亦会造成诸多瑕疵。本书中阐述的多数内容都是基于少数几个重要的原理。但很多时候,这些阐述尚欠明晰,其基于的一些基本原理自身也未得到足够的强调对于那些具有形象思维的艺术家和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这样一种写作风格并无不妥。当然,对于那些偏爱系统性和条理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来说,这种写作就相当不够了。

进一步说,在上一个版本中,本书所要阐述的基本原理还不及今日明晰在新版本中,将更明晰地阐明那些适用于每一种和每一次视觉现象的基本原理,如向最简单结构发展的原理、心灵按照不同阶段发展的原理、知觉对象具有动力特征的原理,以及其他与此相似的基本原理。在作者看来,这些基本原理直至今日尚未落伍,并未被最新的研究超越和废弃。相反,它们变得越来越明晰和自成一体。对于其独特存在的进一步阐明并使之更为明晰,会帮助读者看到,在一个完整连续的媒介物中其形状、色彩、空间和动力会以多么令人信服的姿态展现出来。

 

 

读者们还会时不时地发现,某一个句子或某一完整的章节都被从第一版中删除或移动,从而变成全新的文本,不仅文字变了,甚至阐述的内容也改变了。不可否认,对这一课题持续进行了长年研究和关注,一定会留下这种深入研究的痕迹。可以预料这本书也同众生的成长一样,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粗变大。新的思想被积累,新的范例会出现,许多相关的研究成果会出现。

 

图书馆 韦伶 摘编

 

 

 版权所有 2012 湖北美术学院 Copyright 2012 HIFA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08991号